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资讯分类
08-09

欧洲杯-辛红光到后勤处、资产处和建设办开展调研

  为进一步做好学校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围绕学校建设、搬迁、管理等关键环节,近日,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辛红光带队分别到后勤管理处、资产管理处、新校区建设办开展调研。

  辛红光对三个部门在学校建设、搬迁、管理服务中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三个部门在学校日常运转和建设发展中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认真履职尽责,服务好广大师生员工。他强调,作为信息科大重要的职能部门,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强沟通联动,相互协调配合,坚守底线红线,不负学校的信任和重托,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与会人员结合工作职责和日常经验,分享了工作感悟和体会,对加强学校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后勤管理处、资产管理处、新校区建设办负责同志、支部委员及相关同志参加调研。(供稿/图片:纪委办 郑晓明 编辑:李萌 审核:杨静)

欧洲杯下单平台手机版最新下载!
08-09

欧洲杯-辛红光到后勤处、资产处和建设办开展调研

  为进一步做好学校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围绕学校建设、搬迁、管理等关键环节,近日,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辛红光带队分别到后勤管理处、资产管理处、新校区建设办开展调研。

  辛红光对三个部门在学校建设、搬迁、管理服务中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三个部门在学校日常运转和建设发展中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认真履职尽责,服务好广大师生员工。他强调,作为信息科大重要的职能部门,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强沟通联动,相互协调配合,坚守底线红线,不负学校的信任和重托,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与会人员结合工作职责和日常经验,分享了工作感悟和体会,对加强学校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后勤管理处、资产管理处、新校区建设办负责同志、支部委员及相关同志参加调研。(供稿/图片:纪委办 郑晓明 编辑:李萌 审核:杨静)

欧洲杯下单平台手机版最新下载!
08-09

欧洲杯-【迎评促建·院长访谈】曹林:思专创融合,科产教协同,培育新一代ICT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编者按:为做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进一步展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全面动员师生了解、配合并主动参与到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中,党委宣传部结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分类设置问题,面向各学院院长开展“院长访谈”。本期,通过对曹林院长的访谈,一起走进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 曹林

  Q1.请您谈谈近五年来学院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成效和特色。

  曹林: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突出信息特色的学院。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物联网工程3个本科专业,目前3个专业全部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实现了一流专业建设点全覆盖。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在软科最新发布的2023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学院三个专业全部进入最新软科排名A系列。全部专业入选2023软科专业排名前9%。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进入学科排名前40%,学科与专业群整体实力处于北京市属高校第一序列。

  学院专业建设遵循新工科的理念,面向国家首都战略发展需求,信息、通信科技领域创新需求及行业需求,培养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速宽带通信产业发展以及智能制造需求的,具备综合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创新型应用人才。通信工程专业突出“智能融合通信”的特色,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20年入选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突出“智慧电子信息系统”特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教学团队是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20年入选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物联网工程以“智慧物联”为特色,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兴专业,2021年入选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通过优势整合、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了“智能网联电子信息专业群”,将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5G通信等应用于ICT领域,在新工科背景下着力打造融合通信、电子信息系统、智慧物联等技术的一流育人平台,通过产科教融合发展,专业群近年取得了较大发展,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次,北京市级优质课程和教材5门次,入选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以第1完成单位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与企业联合研发高精度测速雷达系统,替代了同类进口产品并实现了出口,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

  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学科和产业变革,培养时代新人。因此,学院通过不断优化专业顶层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以及充分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促进各专业人才培养高度适应契合国家首都建设需求和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读研和出国深造比例在学校各专业中均处于前茅。

已成功举办六届的新生创客大赛

  Q2.学院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开展了哪些特色工作?

  曹林:学院以“思专创融合,科产教协同,培育新一代ICT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理念,坚持思专创融合,构建四年不断线的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相融合的体系和制度保障。加强科产教协同,建立多企业、多校园、多团队协同育人基地,以服务新时代首都ICT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创新为抓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多渠道发展平台,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以ICT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将产业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链中,不断反哺助推培养模式改革。学院与华为公司合作建立华为ICT学院,组织超过200人次学生学习华为人才生态课程1万余次,为ICT产业链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与ZTE中兴、悦城等企业共同建立国家级和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打造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平台。

  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方面,运用学科资源、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取得了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和竞赛成果。与中国科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等共同实施北京市“实培计划”“双培计划”,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依托信息产业部信息与通信系统重点实验室,建立高水平教学科研基地,共享境内外高校、企业、科研基地的优质资源。

  在国际协同育人方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瑞典中瑞典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等进行联合培养,本科生参与长短期交流共计31人次。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共同实施外培计划,已培育7人,其中3名外培毕业生。

  在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方面,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建星火创新创业社,深入开展高质量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连续六年举办新生创客大赛,将专业课与新生创客大赛深度融合,培育及孵化优秀作品。2022年获得各类奖项377项。

  以学风建设提促育人实效,发挥本科生宿舍导师制和领头羊工程作用,从院领导到宿舍导师、从辅导员班主任到优秀学生典型,打造多层次领航体系。以学风建设涵养月、朋辈辅导、阳光晨跑等学生活动为推手,强化学风建设,促进育人实效。以中国科协自强学风工作室为平台,着力加强学业与竞赛辅导,实现育人质量提升。全校首次获批中国科协2022年度学风涵养工作室。

不断提升水平的学生创新作品

  Q3.在高水平学科竞赛、学生创新实践等方面,学院有哪些系统的设计,请您谈谈措施及成效。

  曹林:学院采取递进式培养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实践。

  学科竞赛递进式培养。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自2017年以来,专为大一新生举办的“新生创客大赛”已成功举办六届,参赛率、获奖率、作品质量逐年提升,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参加新生创客大赛的同学后续获得省部级、国家级大赛的比例为71.47% 。

  设置专业自主创新实践课程。创新实践课程以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为出发,以学科特点和行业趋势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了竞赛、科研、开放实验等多样化的课程选择。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竞赛等真实场景中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想法,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性的创新创业学习平台。

  鼓励学生创新项目实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北京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提供创新实验室和项目导师指导,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形成创新的科研思维,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学院与行业和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建立合作,提供实培计划等更多实际的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建立专业社团辅导支持。建立学科竞赛社团—星火创新创业社,汇聚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为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知识,提供创新创业专业技术支持和理论知识指导,为后续发掘、培养、孵化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平台。同时针对不同竞赛开设专题培训,提高其竞赛能力和综合素质。

  2022年信通学院学生共获国家、省部级奖144项,较2018年(60项)增长1.4倍。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实效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学院新生创客大赛、创新实践教育新模式受到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央媒持续关注报道。

教学成果

  Q4.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学院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水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曹林: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优化队伍结构。学院采用“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机制进行培养教师、建设梯队。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和科研团队制,促进科研教学并重。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内外高校交流学习,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为青年教师搭建深度研讨平台。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全面提高教学水平。跨专业、跨学科建立全面感知、可靠通信和智能处理等各专业课程群与课程组,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北京多所高校共建虚拟教研室,开展教学研讨。各专业定期开展以课程群为牵引的教研活动;实施导师制,落实听课、助课制度。鼓励教学科研并重,形成“基层教学+研究”联动的良性互动和共促机制。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监控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制定教师激励政策,形成思政育人、教书育人、科学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体系,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和育人实效。

  建成了一支专业、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强力支撑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全职教师71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3人。博士教师占比92%,海外经历人数占比37%,主持国家基金占比39%;教师平均年龄40岁,45岁以下教师占72%。涌现出北京高校教学名师3人、北京高校优秀主讲教师3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高层次留学人才资助2人,北京市特聘教授和高层次人才1人和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1人。在全国高校各类教学竞赛中,我院教师斩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出版教材《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程佩青编著)和《通信原理简明教程》(十二五规划教材),累计销量超74万册。

学生工作成绩

  Q5.请您谈谈学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创教育融合方面有哪些好做法和成效?

  曹林: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数字智能时代信息类专业教师的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相融合,构建四年不断线的思专创融合的体系和制度保障。将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思政,通过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对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建设成效方面,学院出台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启动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已累计支持20余项。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专业个个有品牌”。《通信原理》和《无线通信先进技术》入选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新生创客大赛”受到央媒的持续关注。信通学子徐云岫、刘子微、张越获得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首届五四青年奖章。徐云岫等学生科创团队制作抗疫视频“计算机模拟疫情期开学的可能后果”点击量破2亿,被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央媒报道。

  未来,学院将坚持“党建引领,和谐阳光,科学发展,自立自强”的办院理念,以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点全覆盖、软科专业排名均进入A系列为契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对标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以学生为本,以输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建设一流育人体系,培养堪当大用的时代新人。(采访/编辑:党委宣传部 李萌 审核:杨静)

欧洲杯下单平台手机版最新下载!
08-09

欧洲杯-【迎评促建·院长访谈】曹林:思专创融合,科产教协同,培育新一代ICT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编者按:为做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进一步展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全面动员师生了解、配合并主动参与到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中,党委宣传部结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分类设置问题,面向各学院院长开展“院长访谈”。本期,通过对曹林院长的访谈,一起走进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 曹林

  Q1.请您谈谈近五年来学院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成效和特色。

  曹林: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突出信息特色的学院。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物联网工程3个本科专业,目前3个专业全部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实现了一流专业建设点全覆盖。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在软科最新发布的2023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学院三个专业全部进入最新软科排名A系列。全部专业入选2023软科专业排名前9%。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进入学科排名前40%,学科与专业群整体实力处于北京市属高校第一序列。

  学院专业建设遵循新工科的理念,面向国家首都战略发展需求,信息、通信科技领域创新需求及行业需求,培养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速宽带通信产业发展以及智能制造需求的,具备综合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创新型应用人才。通信工程专业突出“智能融合通信”的特色,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20年入选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突出“智慧电子信息系统”特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教学团队是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20年入选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物联网工程以“智慧物联”为特色,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兴专业,2021年入选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通过优势整合、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了“智能网联电子信息专业群”,将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5G通信等应用于ICT领域,在新工科背景下着力打造融合通信、电子信息系统、智慧物联等技术的一流育人平台,通过产科教融合发展,专业群近年取得了较大发展,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次,北京市级优质课程和教材5门次,入选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以第1完成单位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与企业联合研发高精度测速雷达系统,替代了同类进口产品并实现了出口,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

  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学科和产业变革,培养时代新人。因此,学院通过不断优化专业顶层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以及充分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促进各专业人才培养高度适应契合国家首都建设需求和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读研和出国深造比例在学校各专业中均处于前茅。

已成功举办六届的新生创客大赛

  Q2.学院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开展了哪些特色工作?

  曹林:学院以“思专创融合,科产教协同,培育新一代ICT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理念,坚持思专创融合,构建四年不断线的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相融合的体系和制度保障。加强科产教协同,建立多企业、多校园、多团队协同育人基地,以服务新时代首都ICT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创新为抓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多渠道发展平台,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以ICT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将产业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链中,不断反哺助推培养模式改革。学院与华为公司合作建立华为ICT学院,组织超过200人次学生学习华为人才生态课程1万余次,为ICT产业链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与ZTE中兴、悦城等企业共同建立国家级和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打造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平台。

  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方面,运用学科资源、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取得了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和竞赛成果。与中国科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等共同实施北京市“实培计划”“双培计划”,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依托信息产业部信息与通信系统重点实验室,建立高水平教学科研基地,共享境内外高校、企业、科研基地的优质资源。

  在国际协同育人方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瑞典中瑞典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等进行联合培养,本科生参与长短期交流共计31人次。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共同实施外培计划,已培育7人,其中3名外培毕业生。

  在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方面,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建星火创新创业社,深入开展高质量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连续六年举办新生创客大赛,将专业课与新生创客大赛深度融合,培育及孵化优秀作品。2022年获得各类奖项377项。

  以学风建设提促育人实效,发挥本科生宿舍导师制和领头羊工程作用,从院领导到宿舍导师、从辅导员班主任到优秀学生典型,打造多层次领航体系。以学风建设涵养月、朋辈辅导、阳光晨跑等学生活动为推手,强化学风建设,促进育人实效。以中国科协自强学风工作室为平台,着力加强学业与竞赛辅导,实现育人质量提升。全校首次获批中国科协2022年度学风涵养工作室。

不断提升水平的学生创新作品

  Q3.在高水平学科竞赛、学生创新实践等方面,学院有哪些系统的设计,请您谈谈措施及成效。

  曹林:学院采取递进式培养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实践。

  学科竞赛递进式培养。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自2017年以来,专为大一新生举办的“新生创客大赛”已成功举办六届,参赛率、获奖率、作品质量逐年提升,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参加新生创客大赛的同学后续获得省部级、国家级大赛的比例为71.47% 。

  设置专业自主创新实践课程。创新实践课程以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为出发,以学科特点和行业趋势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了竞赛、科研、开放实验等多样化的课程选择。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竞赛等真实场景中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想法,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性的创新创业学习平台。

  鼓励学生创新项目实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北京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提供创新实验室和项目导师指导,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形成创新的科研思维,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学院与行业和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建立合作,提供实培计划等更多实际的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建立专业社团辅导支持。建立学科竞赛社团—星火创新创业社,汇聚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为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知识,提供创新创业专业技术支持和理论知识指导,为后续发掘、培养、孵化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平台。同时针对不同竞赛开设专题培训,提高其竞赛能力和综合素质。

  2022年信通学院学生共获国家、省部级奖144项,较2018年(60项)增长1.4倍。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实效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学院新生创客大赛、创新实践教育新模式受到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央媒持续关注报道。

教学成果

  Q4.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学院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水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曹林: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优化队伍结构。学院采用“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机制进行培养教师、建设梯队。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和科研团队制,促进科研教学并重。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内外高校交流学习,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为青年教师搭建深度研讨平台。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全面提高教学水平。跨专业、跨学科建立全面感知、可靠通信和智能处理等各专业课程群与课程组,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北京多所高校共建虚拟教研室,开展教学研讨。各专业定期开展以课程群为牵引的教研活动;实施导师制,落实听课、助课制度。鼓励教学科研并重,形成“基层教学+研究”联动的良性互动和共促机制。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监控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制定教师激励政策,形成思政育人、教书育人、科学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体系,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和育人实效。

  建成了一支专业、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强力支撑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全职教师71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3人。博士教师占比92%,海外经历人数占比37%,主持国家基金占比39%;教师平均年龄40岁,45岁以下教师占72%。涌现出北京高校教学名师3人、北京高校优秀主讲教师3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高层次留学人才资助2人,北京市特聘教授和高层次人才1人和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1人。在全国高校各类教学竞赛中,我院教师斩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出版教材《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程佩青编著)和《通信原理简明教程》(十二五规划教材),累计销量超74万册。

学生工作成绩

  Q5.请您谈谈学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创教育融合方面有哪些好做法和成效?

  曹林: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数字智能时代信息类专业教师的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相融合,构建四年不断线的思专创融合的体系和制度保障。将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思政,通过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对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建设成效方面,学院出台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启动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已累计支持20余项。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专业个个有品牌”。《通信原理》和《无线通信先进技术》入选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新生创客大赛”受到央媒的持续关注。信通学子徐云岫、刘子微、张越获得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首届五四青年奖章。徐云岫等学生科创团队制作抗疫视频“计算机模拟疫情期开学的可能后果”点击量破2亿,被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央媒报道。

  未来,学院将坚持“党建引领,和谐阳光,科学发展,自立自强”的办院理念,以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点全覆盖、软科专业排名均进入A系列为契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对标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以学生为本,以输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建设一流育人体系,培养堪当大用的时代新人。(采访/编辑:党委宣传部 李萌 审核:杨静)

欧洲杯下单平台手机版最新下载!
08-09

欧洲杯-昌平区政协副主席、区教工委书记王建带队来校调研

  

10月10日下午,昌平区政协副主席、区教工委书记王建就校地资源融合共享带队来校调研座谈。校党委书记解江凌,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郭福热情接待了王建一行。解江凌主持座谈。

  解江凌代表学校对昌平区委区政府、区教工委长期以来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学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积极顺应新发展潮流,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紧扣“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他表示,作为属地高校,学校与昌平区联系密切,在人才培养、科教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硕果累累、成效显著,希望双方加强合作交流,在支撑发展、服务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大中小一体化科技教育、思政教育,招生就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职工子女入学等方面深入研判,进一步资源共享、优势共建;在职业教育、贯通人才培养等方面精心谋划、有力促推、创新路径、确保成效,打造校地合作特色亮点品牌,更好服务国家首都区域发展。

  王建感谢学校的热情接待以及一直以来学校对昌平区委区政府、区教工委的配合重视。他指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底蕴深厚,办学水平持续提升,发展态势空前强劲,为属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此次到校交流调研一方面对接学校需求,做好协调服务;一方面研讨双方优质资源,助推校地资源融合共享;此外,本次交流调研也是区教工委贯彻落实主题教育调查研究的重要实践。王建表示,昌平区教工委将充分调动资源,共性问题共性解决,个性问题具体谋划,竭力为学校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让师生满意;进一步完善校地沟通机制,将共建共享、互助共赢的举措制度化、常态化,全力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并持续探索更具实效的新路径。

  昌平区教委主任苏俊山介绍了昌平区教委的基本情况以及昌平区大中小教育资源分布、布局发展规划等。他指出,昌平教育事业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不断强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力。希望学校深度参与昌平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科技交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贯通教育、职业教育、附属学校建设等校地融合共建工作,以高质效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肖志松表示,希望昌平区教委在本科生源质量提升方面更大力度支持学校,学校也将在人才培养、师资共享、科技创新、继续教育等方面提供优质资源,为昌平区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会上,双方共同观看了学校宣传片,区教委副主任王婷婷,昌平职业学校党委书记郑艳秋,昌平职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丁云鹏,昌平区教委办公室主任于争与我校党校办主任兼巡察办主任王智勇,教务处处长米洁,对外联络办主任马绍辉、校工会常务副主席郭小兵、应用技术学院院长刘桂礼等围绕负责工作发言,双方进行了充分交流,对下一步强化交流、扎实推动相关合作落实达成共识。

  会后,王建一行参观了体育馆、学生发展中心、操场和学生公寓等地,实地了解学校新校区建设情况。(供稿/编辑:党委宣传部 李萌 图片:融媒体工作室 李天唯 审核:杨静)

欧洲杯下单平台手机版最新下载!

成都汐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 

地址:

成都市金牛区金府路88号1栋1单元3楼313号

版权所有:成都汐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2017793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广州      SEO标签